建筑工人实名制,落地生根才是最终“落脚点”
发布日期:2017-10-30 浏览次数:1611
建筑劳务人员是施工企业的主体,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技术能力、职业精神,不仅关乎企业效益与品牌和竞争力,更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加强劳务管理是当前建筑业发展所面临的紧迫课题,而抓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则是推动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务院颁文要求推行“实名制”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颁布,明确提出“建立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逐步实现全覆盖。”
住建部副部长易军在解读该文件时曾指出,建筑业的发展,其中,“5000多万名民工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必须要惠及他们。只有先解决农民工的归属问题,降低其流动性,才能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提升工人技能水平,这是提高工人素质的基本条件。”
他强调,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使其成为工人的主要载体,实现建筑工人的公司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推动实名制管理,落实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工资支付,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
实名制管理平台已经上线
作为对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快速响应,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企业经营和劳务管理分会受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的委托,牵头开发了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并在今年5月于武汉正式上线发布。该平台由承包企业管理系统、作业企业管理系统、项目现场管理系统、中国建筑劳务管理网及云筑劳务APP等部分组成。行业中的农民工所参与过的技能培训、从业历程、工资支付情况等,无论如何流动,都可以实现“一卡通”。
据悉,自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试点推行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平台总上线项目达582个,注册建筑工人已达32万余人。
平台作用和效应已得到初显
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调研员林乐彬曾介绍,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的要求,最终形成既符合政府监管要求又满足市场配置劳务资源需求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未来将覆盖全国8万余家建筑企业的5000多万名建筑工人,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逐步实现维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打造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平台上线后,将逐步把全国8万多家建筑企业的5000多万名建筑工人信息数据集中到平台上来,维护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双方合法权益,并帮助政府部门收集建筑工人实名信息、项目信息、参建企业信息等“大数据”,摸清行业用工情况,为宏观政策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建筑劳务管理还需“组合拳”
虽然近年来推行“实名制”用工管理,特别是积极推行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等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真正打造成一支现代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推动“实名制”管理,只是全面加强对劳务管理的一个方面,进一步强化管理还需“组合拳”。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还需要统一认识,发挥市场作用,在管理上寻求新的突破,更需要各级政府、协会、施工企业等的帮助与支持。
比如在整个行业的层面,无疑是需要建设主管部门在对劳务企业的税费、信贷政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出台一些有利于产业工人培养、劳务基地健康发展,包括对劳务企业本身和建筑企业自有、控股劳务企业等,从政策、制度、法律、经济手段等方面形成产业政策支持。包括在建筑技能等级的标准推广上,仍需大力组织落实。在地方层面,应调动各方积极性来推进,搭建地方平台,并依靠大型建筑企业的带动,结合市场化手段,使劳务企业、基地在组织、教育、培训等各方面都能受到支持和提高,走上有组织、成建制、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山西、西安等一些省市开始全面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真正将其作为提高人员素质、提升行业水平,加快人才培育和维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有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是贯彻落实和支持国务院文件精神及住建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具体体现。对此在点赞的同时,我们仍需要把“实名制”管理的平台和机制建设提升到战略的层面加以重视。最重要的是,落地生根才是制度建设的最终“落脚点”。